原標題:科技賦能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二〇二四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分論壇綜述
5月23日至24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辦。論壇期間,舉辦了繁榮文藝創作、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數字時代出版人才發展、電影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人文灣區機遇灣區等8個分論壇。如何借用科技力量推動文化高質量多元化發展,成為各分論壇與會人士交流探討的熱點話題。
在繁榮文藝創作分論壇上,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敖然介紹,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前沿技術與文化產業加速融合,正在開啟新一輪的內容生產革命。信息技術革命為行業發展帶來了新契機。
以騰訊視頻為例,自研的AIGC已投入到動漫制作全流程中。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在線視頻首席執行官孫忠懷表示,這讓作品制作速度加快、成本降低,觀眾視覺感受也得到優化。期待AI技術更多地參與到文藝作品制作中。
除了拓展文化產業發展邊界,新技術也在保護古老文物方面進行著有益探索。在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分論壇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表示,要將考古發掘的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具象化,建設數字平臺,利用AI賦能,依靠獨有的文化因素,讓文物活起來。
電影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舉辦期間,與會嘉賓從“探索中國電影生產新格局”“全球電影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思考”“大數據賦能下的電影宣發策略”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體會。
貓眼娛樂CEO鄭志昊表示,大數據產品工具和大數據服務為行業提供高效制作和宣發助力,如今電影大數據已拓展到票務、制作、出品發行、營銷等各環節。
“這些年光線傳媒在動畫領域不斷發力,注重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實現新技術賦能和生態創新。”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田建議,建立電影生產新格局,要尊重市場規律,處理好數量和質量的關系,通過差異化發行,改變重要檔期過度擁擠的狀況。
近年來,包括數字出版在內的新型文化業態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隨著AIGC、大模型、云計算等技術加速進入行業,出版已經走向多元融合發展的新階段。北京語言大學校長段鵬表示,出版與技術的有機融合需要加快出版融合標準體系建設,搭建面向出版行業的技術型高水平實驗室,促進相關科技成果高效轉化。
在數字時代出版人才發展分論壇上,四川新華出版發行集團董事長周青介紹,據業內研究數據,2023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實洋同比下降了7.04%,而數字出版產業卻連續3年保持6%以上的增長,一些圖書館要求數字化圖書產品采購比例在80%以上。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數字技術改變傳統出版的市場空間,“筆與紙”的傳播正在向“數與屏”發展,倒逼出版企業創新求變。
文化貿易領域也正在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等技術帶來的發展新局面。“一家公司通過AI技術為用戶提供更加簡便的圖像編輯功能,提高創作效率和質量。2023年公司收入上升了6倍。”在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首都經貿大學副校長、對外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李小牧提到了一個案例。
李小牧認為,新質生產力可以豐富文化貿易標的,縮短產業貿易鏈條,并為文化貿易提供高效的平臺支撐。比如,人工智能帶來了快速、豐富的文化內容生成,通過云計算平臺,文化企業可獲取和使用各種軟件工具和服務,無需單獨投資昂貴的硬件設備,降低了貿易標的生產成本。
“要協調好數字技術應用與文化內容創作之間的關系,不應強調技術而忽略文化內容本身,做好兩者間的連接和轉化非常重要。”李小牧表示,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需要對現有的內容監管、產業引導、貿易政策以及知識產權等法律法規進行更新。
多位與會代表聚焦科技與文化之爭之融發表看法。“即使科學再進步,有些東西是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比如我們的歷史、繪畫、審美。”在人文灣區機遇灣區分論壇上,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韓美林提出,在設計文化產品、規劃文化產業時,一定要考慮文化的特殊性。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旗艦”、應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分論壇上,專家聚焦“智啟全媒時代 共謀融合發展”主題進行研討交流。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認為,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驅動力,一個是戰略驅動,另一個是技術驅動。“近10年傳媒技術快速發展,對全媒體傳播體系帶來重大改革,機遇和挑戰并存。”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理事長楊懿表示,人工智能是全媒體走向數字平臺和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橋梁,同時媒體原有的融媒體矩陣平臺也面臨全新的挑戰,需要提前布局。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記者 曾詩陽 李萬祥)
相關鏈接:
創新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