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女人的天堂在线观看,欧洲有码中文字幕在线,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市場拓展遇瓶頸 林業碳匯交易還有哪些坎?

2022年01月11日 07:41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記者 黃俊毅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至今已逾半年,我國林業碳匯交易目前進展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就此,記者采訪了業內有關人士。

  林業碳匯優勢大

  生態環境部發布消息顯示,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結束。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2021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為99.5%。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自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整體運行平穩,企業減排意識不斷提升,市場活躍度穩步提高。

  “碳匯交易是一種依靠政策和管制約束創造的用于抵消人為碳排放當量的虛擬產品交易。從國內市場來看,目前仍以碳排放配額(CEA)交易為主,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為補充。”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經濟專家陳紹志對記者說,首批2000多家發電企業分到碳排放配額,意味著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啟動就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從碳配額價格來看,歐盟碳價為60歐元/噸左右,而我國碳價在50元人民幣/噸水平,未來上升空間大。”

  碳負排放技術包括造林/再造林(林業碳匯)、生物碳匯、直接空氣捕捉和強化風化。造林/再造林技術是最經濟的負排放技術,去除二氧化碳的成本10美元/噸至50美元/噸;直接空氣捕捉技術最昂貴,去除二氧化碳的單噸成本達數百美元或更高;生物質能源+二氧化碳捕獲和儲存技術介于兩者中間,去除二氧化碳的成本100美元/噸至200美元/噸。

  陳紹志表示,我國陸地生態碳匯能力大,林業碳匯效果佳。根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測算,2010年至2016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此外,我國重要林區,尤其是西南林區以及夏季的東北林區對此作出主要固碳貢獻,這也是我國近40年來對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

  市場拓展遇瓶頸

  當前,我國森林碳匯已開始產生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以塞罕壩為例,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科副科長常偉強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首批簽發造林碳匯核證減排量18.275萬噸,已完成銷售16.2756萬噸,實現收入314萬元。

  塞罕壩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屬渾善達克沙地南緣。50多年前,國家在此設立機械林場,人工植樹造林,修復生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昔日黃沙漫漫、人煙稀少的塞罕壩沙地已成為百萬畝林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0%。塞罕壩人工林巨大的碳匯收益,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例證。

  陳紹志表示,當前我國在增加林業碳匯交易方面仍然存在有待突破的瓶頸。政策體系和技術方法不夠成熟完善,是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目前,最主要的困境是頂層設計不明朗、政策不確定、碳交易市場還不夠成熟,導致生產者、經營者以及相關機構無所適從,碳匯造林項目存在一定的風險。有關部門針對氣候變化出臺了相關文件,針對碳匯也出臺了相關的運行文件。這些文件雖然提出了碳匯造林的重要性,但缺乏有效的法律執行力。

  2012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確定了政府主導的自愿減排交易體系管理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組織相關領域和行業專家陸續制定和備案了多個CCER方法學,建立了碳匯核算、監測計量、審定核證機制和相關管理辦法,初步建立了碳匯要素市場體系。一些主體和機構反映,現有碳匯核算方法晦澀難懂,不易理解和操作。

  森林蓄積量偏低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現實林分中,每公頃蓄積量未達到林地生產潛力20%的占43%,達到林地生產潛力20%至50%的占26%,達到林地生產潛力50%以上的只占31%。

  社會上對林業碳匯的理解不夠全面,也是制約我國林業碳匯交易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問題。一方面,森林植物是二氧化碳的貯存庫和緩沖器,因此提高森林質量和蓄積量是增加森林碳匯的根本途徑;另一方面,森林在呼吸、死亡腐爛或燃燒過程中釋放溫室氣體,毀林、森林退化、森林火災可使森林變成巨大的碳排放源,使大量貯存在森林中的生物碳迅速釋放到大氣中。因此,要通過對森林科學、有序的經營,切實提高管理水平,持續提高森林固碳量和固碳能力,延長二氧化碳在森林中的固定時間,最大限度地貯存碳。一些經營主體和社會公眾只關注現有林業能夠賣出多少碳匯,卻忽視森林碳匯的未來潛力和如何獲得更多的碳匯。

  多方發力解難題

  “推進我國林業碳匯交易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方發力。”陳紹志說。

  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啟動后,除了CCER原有備案項目在規定條件下可以交易外,新的機制還沒有重啟,目前基本上沒有林業碳匯項目交易。他建議,盡快重啟CCER體系及市場交易,增加林業碳匯的市場份額,形成正向激勵,并將更多的CCER用于抵消配額以外的多種場景,允許各地在碳達峰碳中和約束下,開發多種林業碳匯產品,探索將林業碳匯納入生態補償機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建立健全森林碳匯融資機制。

  “全球森林碳貯量約占全球植被的77%,森林土壤的碳貯量約占全球土壤的39%。自然生態系統顯著的碳匯能力已得到充分證實,特別是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在發揮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碳匯方面的潛力巨大。發展固碳林業具有投資低、環保效益高和安全性能好以及可再生的多種優勢,是物理和化學固碳方式或其他減排途徑不可比擬的。我們應當把發展固碳林業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中之重。”陳紹志說。

  專家建議,增強森林碳吸收功能的辦法是造林、再造林、修復退化生態系統、建立農林復合系統。可對森林進行可持續經營,保護現有森林生態系統中貯存的碳,減少其向大氣中的排放。還需要探索碳替代措施,通過耐用木質林產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利用可更新的木質燃料(如能源人工林)和采伐剩余物回收利用作燃料。

  在相關科學研究與技術支撐方面,要從不同尺度研究我國生態系統的減排增匯能力、成本效益及國際履約貢獻,加強數據資源共享,深化我國生態系統碳計量,建立國家水平的碳計量體系;加強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環境監測,建立中國碳通量觀測網絡體系,提高響應氣候變化的預測預警和應急應對能力。同時,定量評估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等生態系統活動在減排增匯中的作用,為有效管理生態系統碳匯對碳達峰碳中和的作用提供科學依據。

  常偉強告訴記者,塞罕壩機械林場正著手開展第二個監測期(2015年至2020年期間)營造林碳匯減排量(約120萬噸)的審定和核證工作,積極爭取北京市發改委、北京環交所支持,將碳匯交易融入北京碳市場,力爭實現塞罕壩碳匯收益最大化。

(責任編輯:劉朋)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