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珠海10月17日訊(記者 郭文培)推動醫學領域高水平科技創新,加快發展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對于更好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實現理論與實踐對接的重要途徑,轉化醫學正受到廣泛關注。新質生產力如何推動跨學科交流合作,促進醫學轉化?作為中國醫學重要特色,中西醫結合如何加速成果落地?在10月12日在廣東橫琴舉行的首屆中國呼吸健康大會上,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醫學轉化與中西醫結合創新實踐為議題,鐘南山、張伯禮、李蘭娟、張運、劉良、徐濤、張海波共7位院士展開探討與交流。
首屆中國呼吸健康大會在廣東橫琴舉行,院士展開交流。中國經濟網記者郭文培攝
鐘南山院士:研究成果對大多數病人有效就是轉化
鐘南山院士說,研究成果對大多數病人有效就是轉化。醫學轉化有兩個途徑,一是基礎醫學向臨床轉化,二是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轉化。基礎研究有了成績,物理試驗有了結果,然后向臨床應用轉化,往往被視為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這在西方較為常用。但對中醫而言,要用中醫辦法解釋,即從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轉化。
張伯禮院士:醫學領域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綠色、高效
張伯禮院士說,中西醫結合是我們的優勢,更是我們的特色。不管是醫學還是藥學的發展,都需要多學科結合,因此培育醫學新質生產力十分必要。生產力發展必須變革生產關系,要跨界、創新、高效。醫學界的新質生產力也強調創新、綠色、高效,因此要吸納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等多學科,共同為醫學診斷、干預、治療提供更多手段。
李蘭娟院士:醫療衛生新質生產力發展要結合信息化和智能化
李蘭娟院士說:“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于經濟社會將是一次重大變革。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類各種生產模式、經營方式、生活方式都會發生很大變革,所以醫學要順應時代發展。具體在醫療衛生中,發展新質生產力,則需要結合信息化和智能化,促進診療高效并做好健康教育。此外,中國的醫生不但要懂西醫也要懂中醫,要用現代方法對中西醫結合加以傳承弘揚。”
張運院士:加強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需創造更好機制
張運院士說:“目前很大一部分基礎研究沒有得到轉化。加強基礎向臨床轉化,必須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機制。比如現在對高校教授的考核主要看發了多少論文、獲得多少獎項,但很多課題并沒有轉化,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允許教授開辦公司進行技術轉化。此外,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今后應該重點轉向對于臨床試驗的影響,而不是對實驗室的影響。”
劉良院士: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整合應用前沿技術
劉良院士認為,中醫藥發展特別需要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整合應用前沿核心技術,尤其是中醫藥適宜生產力有很多多元核心技術。此外,要借鑒人工智能技術,把海量數據與臨床表現很好地關聯。
徐濤院士:醫學轉化最根本的問題是解決臨床問題
徐濤院士認為,醫學轉化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要解決臨床問題。能否解決問題是成果轉化的關鍵,問題是從臨床中來,轉化也要回到臨床中去,所以要加快基礎研究向臨床研究轉化,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轉化,將成果真正地推動落地,讓患者受益。
張海波院士:跨學科結合前沿,是轉化醫學的重要基礎
張海波表示,跨學科結合是轉化醫學的重要基礎。推進轉化醫學發展,要促進生產力發展。
據悉,為推動呼吸健康領域的防治工作,本次大會還啟動了“一體、一書、一行、一盟”等創新項目,并發布了呼吸影像AI與智慧呼吸平臺等,這些舉措將為我國呼吸健康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