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通知,要求用好知識產權質押途徑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讓企業用自己的知識產權融到錢,這既是當前穩住經濟大盤的現實需要,也是近年來中央的政策要求。
企業以自己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作為質押物,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銀行仍沿用傳統的授信審批方法,只看企業的房產、現金流、利潤等指標;銀行統計、上報數據時,卻將這筆貸款“套”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名下,因為該企業確實擁有多項知識產權。就這樣,部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有名無實”,成了擺設。
好政策不能落地走樣,知產變資產要過三道坎。一是評估坎。與房產等抵押物相比,知識產權這一質押物的價值較難評估。一方面,銀行通常不具備評估能力,需借助第三方機構;另一方面,我國知識產權評估體系尚不完善,第三方收費價格較高,最高可達最終評估價值的5%、6%。這筆費用由誰承擔?是否會抬高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
二是登記坎。質押手續耗時長,急用錢的企業等不及。目前專利權的質押手續用時較短,但版權的質押手續耗時較長。如何解決?要提高知識產權信息的獲取成本,便利業務辦理。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部署,接下來將在國務院客戶端增加專利公布、商標公告手機端查詢功能,把專利質押登記電子化申請、商標質押登記審查周期壓縮至1個工作日。
三是處置變現坎。貸款一旦變成不良,銀行要處置和變現抵押物、質押物。然而,全國尚未建立起可持續、商業化的知識產權交易流轉市場,估值300萬元的知識產權最終只能變現二三十萬元,銀行卻放了100萬元貸款,風險如何覆蓋?這制約了銀行參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積極性。
知產變資產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部門、多行業,必須統籌協調,做到“幾家抬、齊出力”。接下來,要重點便利業務辦理、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處置流轉體系,一體化推進“快評、快審、快登、快貸”。當下尤其要發揮好商標質押的獨特作用,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文旅等行業解決燃眉之急。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子源)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