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女人的天堂在线观看,欧洲有码中文字幕在线,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盤活存量專利需綜合施策

2024-03-13 05:45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高校和科研機構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專利轉化運用的重要力量。截至去年底,我國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合計占國內的四分之一。然而,坐擁大量專利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卻普遍存在“不愿轉”“不會轉”的問題。梳理盤活有價值卻被閑置的專利成果,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1月份,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門出臺了《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前實現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未轉化有效專利盤點全覆蓋,2025年底前加速轉化一批高價值專利,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產業化率和實施率明顯提高。方案明確了全面梳理盤點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組織企業對篩選出的可轉化專利進行評價反饋,分類開展高價值專利對接推廣和落地轉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優專利增量等4方面工作。

  梳理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存量專利,是著眼創新源頭、推動高價值專利實現產業化的重要一環。做好這項工作,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機構須共同努力,把能夠轉化的專利存量家底摸清摸透;另一方面,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市場評價機制,由企業對高校、科研機構盤點的專利進行產業化前景分析,在專利對接推廣、落地轉化的過程中,調動企業、投資機構、服務機構等多方積極性,合力推動高價值專利快速轉化。

  在盤活存量的同時,還須做優增量。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存量專利是動態變化的,新申請、新授權專利不斷涌現,不轉化運用又將成為新的存量專利,形成“前清后積”的狀態。在存量專利盤活過程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可以通過企業評價反饋環節,及時接收企業的技術改進和產學研合作需求信息,建立精準對接渠道,從而更好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在政策導向上,方案要求各部門各地方將專利轉化效益納入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科評價、機構評估、項目評審、人才評價、職稱評定等評價指標,進一步突出專利質量和產業化導向。此外,高校、科研機構還要綜合考量轉化潛力、商業價值和維護成本等,加快實施以產業化前景分析為核心的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鼓勵支持具有產業化前景、商業價值的技術去申請專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 丹)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馮虎)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盤活存量專利需綜合施策

2024年03月13日 05:45   來源:經濟日報   □ 李 丹

  高校和科研機構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專利轉化運用的重要力量。截至去年底,我國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合計占國內的四分之一。然而,坐擁大量專利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卻普遍存在“不愿轉”“不會轉”的問題。梳理盤活有價值卻被閑置的專利成果,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1月份,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門出臺了《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前實現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未轉化有效專利盤點全覆蓋,2025年底前加速轉化一批高價值專利,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產業化率和實施率明顯提高。方案明確了全面梳理盤點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組織企業對篩選出的可轉化專利進行評價反饋,分類開展高價值專利對接推廣和落地轉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優專利增量等4方面工作。

  梳理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存量專利,是著眼創新源頭、推動高價值專利實現產業化的重要一環。做好這項工作,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機構須共同努力,把能夠轉化的專利存量家底摸清摸透;另一方面,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市場評價機制,由企業對高校、科研機構盤點的專利進行產業化前景分析,在專利對接推廣、落地轉化的過程中,調動企業、投資機構、服務機構等多方積極性,合力推動高價值專利快速轉化。

  在盤活存量的同時,還須做優增量。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存量專利是動態變化的,新申請、新授權專利不斷涌現,不轉化運用又將成為新的存量專利,形成“前清后積”的狀態。在存量專利盤活過程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可以通過企業評價反饋環節,及時接收企業的技術改進和產學研合作需求信息,建立精準對接渠道,從而更好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在政策導向上,方案要求各部門各地方將專利轉化效益納入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科評價、機構評估、項目評審、人才評價、職稱評定等評價指標,進一步突出專利質量和產業化導向。此外,高校、科研機構還要綜合考量轉化潛力、商業價值和維護成本等,加快實施以產業化前景分析為核心的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鼓勵支持具有產業化前景、商業價值的技術去申請專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 丹)

(責任編輯:馮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