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在火鍋產業方面下足功夫,從創辦火鍋學院培育行業人才,到推動火鍋料理師成為中式烹調師職業下的新工種;從推動食材工業化生產,到布局品牌化發展,推動火鍋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000億元。小火鍋如何做成“熱辣滾燙”的大產業?記者進行了探訪。
山坡上、巷子里、馬路邊、梯坎旁……重慶無處不火鍋。“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邀上三五好友,圍爐共食,隨著咕嘟咕嘟的氣泡在鍋中翻涌,一場酣暢淋漓的美食之旅火熱開啟。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是川渝特色美食。重慶人愛火鍋,會吃火鍋,更凝心聚力發展火鍋產業。重慶市火鍋產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重慶有火鍋企業1.77萬家、門店3.7萬家,全市火鍋全產業鏈產值已達3000億元。
從火鍋學院到火鍋料理師、從憑經驗制作到標準化生產,重慶堅持在創新供給上下功夫。實行工匠技能認證制度,暢通職業培養機制;綜合營銷、包裝、服務等各類手段,助推品牌化發展;推動食材工業化生產,布局行業全產業鏈。三管齊下,加快推動重慶火鍋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擦亮火鍋金名片。
拼營銷
從“網紅”到“長紅”
企業各出奇招
走進位于江北區觀音橋商圈的“萍姐”火鍋店,燈籠、八仙桌、條凳、復古海報……市井風撲面而來。
晚上10點半,能坐七八十人的店鋪一樓已基本滿員。“我們這家店從上午10點營業至凌晨3點,最多一天接待了200多桌。”負責人陳宇森介紹。
在重慶,火鍋店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通過燈光陳設突出裝修風格吸引特定消費群體;有的大打飲品牌,奶茶一度成為外賣招牌單品;有的通過毛肚、大刀腰片等“爆款”產品樹立標識……從“網紅”到“長紅”,店鋪各出奇招。
同一天,西南大學學生王譯,興致勃勃地趕往南岸區南山火鍋小鎮“鮮龍井”火鍋店,這是一家有600張桌子的大型景觀火鍋店。“吃完火鍋在南山看夜景,痛快又盡興,巴適得很。”王譯說。
嘉陵江畔、南山深處,一座火鍋莊園吸引著食客的目光。南山火鍋小鎮占地千余畝,十幾家大型火鍋店或隱藏在森林深處,或坐落于荷塘之畔。夜幕降臨,綿延近兩公里的火鍋一條街成為人的海洋、燈的海洋。
在南山吃火鍋,不同的店有不同的消費場景:可以在香樟林或枇杷林里露天吃火鍋,抑或是沉浸于動漫場景,還可以穿著古裝穿梭在吊腳樓……“南山火鍋把場景體驗感做到極致,因為風景好,哪怕夏天40多攝氏度的時候,依然有很多消費者愿意來吃戶外火鍋。”重慶市火鍋產業協會會長陳國華說,“重慶火鍋行業大,但知名品牌并不多。同時,各家的底料配方都不盡相同,顧客的口味也各有偏好。如何通過打造連鎖品牌或統一規范標準,把重慶火鍋整體品牌做響做亮,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嘗試突破的方向。”
立標準
底料生產自動化
食材質量有規范
微辣、中辣、特辣……辣度到底怎么算?
在重慶,辣度有了官方標準。2018年,《麻辣火鍋底料辣度量化及等級劃分》發布,對辣度進行了分級,自此,各家企業開始了辣椒的精細化研究之路。
走進位于合川區的重慶火鍋食材產業園,在梅香園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只見辣椒被細分為十幾個品種并進行編號。踏入生產廠區,鮮見工人,炒制辣椒的香氣卻撲面而來。自動化數字控制生產線遍布著1萬多個傳感器,將每日產生的超20萬條生產信息進行匯集和分析,運用科學數據解密“辣椒配方”。“我們有超120人的研究團隊,目前已自主研發逾1萬種調味料配方。”公司負責人鄭傳波說。
辣椒、花椒、牛油、蔥姜蒜……自動化數字控制生產線上,機械臂抓取原料,投入反應釜炒制,而后自動灌裝入袋,分量精確,一滴不漏。包裝好的火鍋底料,經由傳送帶“列隊前行”,套袋、裝箱、封箱,全流程機械化生產。
火鍋辣度的精細化只是整條產業鏈發展的一個縮影。從傳統的人工單鍋小炒,到現在系統模塊的封閉生產體系,火鍋底料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已成為行業的發展趨勢。
在工業化生產背景下,如何實現火鍋口味個性化?如何發揮工廠的優勢,讓底料口味穩定?企業依托智能化生產線,除了控制成本、確保品質、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把底料炒香做美。“我們把最小風味模塊化,形成標準化的產品模型,通過搭配不同數量和比例的口味模塊,形成不同的味道,從而解決了口味個性化的難題,規避了定制化服務的高成本,同時保障味道的穩定。”鄭傳波說。
合川區每年財政投入專項資金1000萬元,推動企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并聯合科研院所協同攻關,培育火鍋食材專利產品和標準體系。目前,已累計創建市級研發平臺11個、智能工廠2家、數字化車間44個,取得火鍋食材產業專利359件,發布團體標準15項。
合川區農業農村委還與重慶市質量協會簽訂協議,委托其研制12項火鍋食材系列團體標準,著力解決產品質量分級標準不統一、質量良莠不齊等突出問題。“我們為毛肚、鴨腸等火鍋食材制定標準,進一步規范生產行為,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重慶火鍋食材產業園工作專班有關負責人說。
育工種
技能大賽為平臺
培訓基地做孵化
“為什么有些火鍋越煮越苦,因為花椒的籽沒有處理。”在重慶市火鍋人才培訓基地,重慶火鍋學院副院長王文軍正向學徒一一叮囑入門標準。
重慶火鍋學院于2014年成立,由重慶市火鍋協會、市烹飪協會和重慶現代職業技師學院聯合籌建,采用校企聯合培訓的方式,設有調料、服務、管理3個專業。學院成立以來,通過企業培訓和學徒制培訓等方式培訓學員3000余人。
這還遠遠不夠。“據調查,全國范圍內重慶火鍋有數萬人的人才缺口,同時缺乏系統評價標準,成為行業發展的阻礙。”王文軍說。
火鍋行業規范化的探索,王文軍是親歷者。“以前各類專業競賽中,火鍋行業沒有單獨的賽事,從業者長期面臨著沒有身份的尷尬。”王文軍說。此前火鍋行業沒有國家認證的專屬職業工種,在技能比賽中,火鍋往往作為“中式烹調”項目下的專項賽。
想要火鍋料理師這一地方特色工種獲國家認證,需要有標準化、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和職業評價體系,但體系從何而來?
包括王文軍在內的從業者成立考察小組,在全國對火鍋行業進行一年多的摸底調研。
“部分大中型火鍋店已經建立內部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機制,傳統火鍋技能的培訓仍然以企業內訓為主,招聘人才依賴‘師門宗派’的推薦。”王文軍說。
從火鍋學院到火鍋料理師,王文軍對火鍋行業充滿深情。最讓他欣喜的是,在眾人的努力推動下,自己熱愛的職業有了國家標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火鍋料理師正式成為中式烹調師職業下的新工種。2024年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聯合頒布了中式烹調師(火鍋料理師)國家職業標準。“火鍋料理師工種出現以后,從業者通過系統學習、考試、培訓,可以成為相應級別的火鍋料理師,有了明確的成長通道。”王文軍介紹。
為提升火鍋行業人才技能水平,在重慶市人社局、商務委、火鍋協會的共同努力下,重慶打造了“世界技能大賽火鍋項目重慶集訓基地”,成為全國火鍋技能大賽建標準、孵人才的服務平臺。“火鍋料理師出現后,一批新的培訓基地隨之建立,進一步系統化、專業化培養行業人才。火鍋產業的明天,也一定會越來越旺。”王文軍說。